看看百闻网——了解世界从这里开始吧

动态播报:
青海海北州全力护航湟鱼洄游 甘肃平凉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无锡绘就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湖南保靖县:描绘村集体经济“量质”双升新图景 温州跨境电商“9810”出口全链路试点落地瑞安 内蒙古包头市四项措施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山西大同开展促就业县区行服务活动 天津博物馆“珠光宝气”醉游人 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收官 厦门品牌持续“出圈” 江苏省扬州“促增收”行动探路千村共富 天津市蓟州区发展生态康养带动乡村振兴 沪滇协作助推巍山乡村振兴 陕西省延安下达3亿元补助资金助力乡村振兴 青海海西: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多个铁路项目建设提速 内蒙古包头市设施蔬菜产业化成乡村振兴亮丽名片 山西省朔州举办民营企业服务月招聘活动 2024北京月季文化节正式开启 3000种月季花竞相开放 青海互助:“引育留用”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铜梁:“铜心小院”当桥梁 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山东省济南市建成全省首个再生水洗车示范基地 沈阳:聚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山西省阳泉市首个快递员员工书屋启用 陕西省延安首届槐花旅游季启动 南昌市社会组织用行动践行责任担当 黑龙江黑河市全力以赴打好春防保卫战 北京市海淀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校园” 石家庄:城市更新,百姓的心愿是“路标” “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在苏州举行 湖北省十堰:“五证同发”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甘肃平凉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4-05-17 08:44:46 来源:甘肃日报
  十字路口,礼让行人成为常态;楼宇街巷,文明志愿者随处可见;城市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近年来,平凉市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内外兼修,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

  持续发力掀起创建热潮

  平凉市坚持科学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梁八柱”,并在创建过程中一以贯之,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平凉市制定印发202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活动行事历等文件,市区联合对中心城区包抓共建单位和实测点位进行调整。

  同时,持续加大督查力度,全面掌握相关部门创建工作落实情况,收集创城工作的特色亮点做法、难点堵点问题,紧盯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督查,严格落实定期督查机制。利用“随手拍”小程序进行问题转办,累计反馈各类问题90条,已完成整改87条,整改率97%。

  平凉市还对标2024年创建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创城宣传工作方案,及时刊发创建动态、特色亮点和典型经验,利用户外电子显示屏、网络媒体平台、车载电子显示器持续推送创城宣传标语及创城短视频,加大信息报送发布力度和频次,今年累计发布信息400余篇(条),群众对创建工作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有效提高。

  培树新风打造文明新名片

  1人入选2024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2名学生入选2024年上半年“新时代甘肃好少年”拟定人员名单,1名学生被推荐参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0户家庭被推荐为2024年全省“最美家庭”……

  近年来,平凉市大力选树身边好人,弘扬凡人善举。自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平凉好人榜”发布活动,累计选树推出了18期243名(含群体)先进典型人物,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道德风尚。

  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不断增强市民网络文明意识,平凉广泛开展《甘肃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学习宣传活动,颁布《平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一批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联合执法16次,查处不实有害信息45条,下发整改通知117份。

  崇德向善同心共建文明城

  近日,平凉市崆峒区中街街道新民路社区联合金江物业管理公司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爱心理发、反电诈宣传等各项志愿服务项目一应俱全,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了现场服务。

  目前,平凉市组建志愿服务总队27支,备案登记志愿服务队伍4413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4.87万人,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24万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00多场次,汇聚起创城的强大合力。

  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打造了“有事说一声”“小区议事厅”等文明实践品牌,建成3个“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并挂牌运行,崇信、静宁2个县级中心及5个实践所(站、基地、项目)受到全省表彰。

  各县(市、区)纵深推进“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儿媳”“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常态化开展孝善美德宣传活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群众摒弃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陋习,以乡风文明推进基层治理,乡村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邮箱: rquizof6ae@21cn.com 鲁ICP备18051178号-9

运营机构:文化传播中心